(其一)

<西湖游覽志>:明朝時有一鄉師,在課堂上教書時,把<論語>:「郁郁乎文哉」,讀為「都都平丈我」,而學生們不覺有錯,也跟著朗朗上口。有一老儒趁鄉師不在,向學生們提出指正,但學生反而不信老儒的說詞,笑著一哄而散。老儒感嘆之餘作了一詩:「都都平丈我,學生坐滿堂,郁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

(其二)

民國五十一年,台北市延平北路四段,有一家由黃有端先生開設,專賣醬菜醃漬的店鋪,隔壁是一家何瑞奇先生執業的病理醫療診所。二家店係屬同樣造型,玻璃門往左右雙拉的門面,因此往往使客人一時不察進錯店鋪,閙了不少笑話。或許要問:「應該有招牌吧,不會看呀!」。是的,是有招牌,可是壞就壞在這兩面並肩排列,而且同樣大小的招牌。因為:診所的招牌寫著:「何瑞奇醫科」。醬菜店的招牌寫著:「阿端哥醬料」。

(其三)

中國的電視名演員:「馬芮」。有一次到醫院就診,掛號小姐喊他為:「馬內先生」。輪到他看病時,護士小姐大聲狂呼:「馬丙,馬丙,誰是馬丙?」。看完病取藥時,藥劑師大叫:「馬肉過來領藥啦」。依比類推,換作是國內歌手「蘇芮」的話,不就成了蘇內,蘇丙,與蘇肉了嗎?

另有名叫「白月坡」之女士,到醫院填寫資料時,因為字體潦草,且將「月坡」二字黏得太近,當場就被叫為「白肚皮」女士,這和古代人「馮京」,被當成「馬凉」一樣,都是筆劃不清惹出來的笑話。

(其四)

清朝的一場科考中,有考生引用<周書>中:「昧昧我思之」,卻誤寫成:「妹妹我思之」。閱卷官看了啼笑皆非,於是在卷上批了一句:「哥哥你錯了」。

另一考生在卷上公然寫著:「我是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卻將「戚」字,誤寫為「妻」。閱卷官在卷上批了一句:「所以我不敢聚」,因為聚妻的「聚」,與錄取的「取」同音。閱卷官既不敢聚這種妻,也不敢錄取這種人。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唸曰:靜思伊久阻歸期

思伊久阻歸期                      久阻歸期憶別離

                                   憶別離時聞漏轉

     轉漏聞時誰別                      時聞漏轉靜思伊

 

 

    

     蓮人在綠楊津                唸曰:採蓮人在綠楊津

                                   在綠楊津一闕新

     玉漱聲歌新闕                      一闕新歌聲漱玉

                                  歌聲漱玉採蓮人

 

 

花歸去馬如飛                唸曰: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暮已時醒微力                      酒力微醒時已暮

                                  醒時已暮賞花歸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生三十無一營,學書學劍皆不成。市樓飲酒拉年少,終日擊鼓吹竽笙。

今年父歿遺書賣,剩卷殘編看不快。灶下荒涼告絕薪,門前剝啄來催債。

鳴呼!一歌兮歌偪側,皇遽讀書讀不得。

我生三歲我母無,叮嚀難割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臥,不知母歿還相呼。

兒昔夜啼啼不已,阿母扶病隨啼起。婉轉喚撫兒熟眠,燈昏母咳寒窗裡。

嗚呼!二歌兮夜欲半,鴉棲不穩庭槐斷。

無端涕泗橫闌干,思我後母心悲酸。十載持家足辛苦,使我不復憂饑寒。

時缺一升半升米,兒怒飯少相觸牴。伏地啼呼面垢污,母取衣衫為湔洗。

嗚呼!三歌兮歌徬徨,北風獵獵吹我裳。

有叔有叔偏愛姪,護短論長潛覆匿。倦書逃學無事無,藏懷負背趨而逸。

布衾單薄如空槁,敗絮零星兼臥惡。縱橫溲溺漫不省,就濕移乾叔夜醒。

嗚呼!四歌兮風蕭蕭,一天寒雨聞雞號。

幾年落拓向江海,謀事十事九事殆。長嘯一聲沽酒樓,背人獨自問真宰。

枯蓬吹斷久無根,鄉心未盡思田園。千里還家到反怯,入門忸怩妻無言。

嗚呼!五歌兮頭髮豎,丈夫意氣閨房沮。

我生二女復一兒,寒無絮絡饑無糜。啼號觸怒事鞭扑,心憐手軟翻成悲。

蕭蕭夜雨盈階圯,空床破帳寒秋水。清晨那得餅餌持,誘以貪眠罷早起。

嗚呼!眼前兒女兮休呼爺,六歌未闋思離家。

種園先生是吾師,竹樓桐峰文字奇。十載鄉園共遊憩,壯心磊落無不為。

二子辭家弄筆墨,片語干人氣先塞。先生貧病老無兒,閉門僵臥桐陰北。

嗚呼!七歌兮浩縱橫,青天萬古終無情。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00年代,英國喜劇泰斗卓別林,以其滑稽的造型及演技風靡全球,每到一處必受到崇拜者瘋狂包圍。經紀公司認為有替他尋找替身的必要,於是公開徵求身材,容貌,乃至神態,動作,語調相同的人,並須經過嚴格的評選方能定案。這時生性幽默的卓別林亦暪著旁人,以化名參加甄選,雖然通過了初選及複選,但到了最後決選,卻被淘汰在六名之外。他感到非常詫異,當場抗議並且表明身份,而評審指著入選的六個人笑著說:「你的確很像卓別林,但這六個人比你更像卓別林啊!」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世人皆知東坡文采風流,能詩能詞,凡千百年來爭傳歌頌,搜遍史冊唯恐遺珠。然對他另一專長,卻諱莫如深少見論談者:「書法」是也。是故在此不思錦上添花,累述其詩詞之美,而欲說者,乃長久以來被以「冷」處理的「書法」。

東坡自幼偏好書法,而功力不在詩詞文賦之下。

「兄幼而好書,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顏柳彷彿近之」,此蘇轍之真知也。

「父少年喜二王書,晚乃喜顏平原,故時有二家風氣」,此蘇過之衷言也。

「東坡先生人中之麟鳳,其書法似顏魯公,而飛揚韵勝,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則於豪放之外,竊嘗以為書仙」,此當世大畫家趙秉文之灼見。

「軾之書縱橫斜直,雖率意而成,無不如意,圓活遒媚若魯顏公,或似徐季海」,此<雲林集草書>之佳評也。

「東坡簡札,字形溫潤,無一點俗氣」,此乃黄山谷之見識也。

「軾之書,筆勢翩翩若行雲流水,千載以下,令人想見其風采」,此<珊瑚網>對他之揚讚也。

「人生百年寄鬢鬚,富貴何啻葭中莩,惟將翰墨留染儒,絕勝醉倒蛾眉扶。」則是東坡酷愛書法之自白。

故其每至一地,詩詞固不可忘,書法亦未曾間閑。神宗熙寧九年,其於徐州建「黄樓」之時,蘇轍作「黄樓賦」為記,他則親書黄樓賦全文,刻而碑之。哲宗紹聖三年,其於惠州作:「有定惠院海棠歌」,亦墨以行草贈與友人,筆法之神秀曾獲<弇州評集>之佳評曰:「於疎縱跌宕間,自緊密有態,大概如良馬春原,驕嘶自賞,故不作款段騢駥步也」。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七之四:反

咸豐年代的翰林院編修,也是大書法家--俞樾,(寫下唐朝張繼:「楓橋夜泊」的詩,至今被奉為經典書法,使寒山寺成為國家級名勝)。有一次為鄉試出題,題曰:「王速出令反」,這句話原出自<孟子梁惠王>篇,「齊人伐燕」中的「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意思是:「齊王很快下了命令,把俘虜中的老人與小孩遣返回燕國」。俞樾所以將原句八個字,減為五個字,是要脫出「旄倪」的範圍,讓考生有較大發揮的空間,焉知「反」字,固指返家,返回的意思,但也可以當作「造反」與「叛逆」,因此很多考生,都害怕惹禍而不敢動筆,俞樾得知之後,立即上表,以:「出題時神思恍惚」自我檢舉,結果死罪雖免,但仍被革職。

七之五:鴻毛細語清晰收錄

民國五十九年,日本「新力」電器正式打入台灣市場,當時取得傳播代言的廣告公司,一方面為擁有特大號的客户高興,一方面也為廣告的點子,與媒體的選擇而大傷腦筋。主事者在召集重要幹部,開了無數次動腦會議後,針對電視機與錄音機二項產品,決定了一個主題性的標題,就是:「鴻毛細語清晰收錄」,用來強調電視機的清晰度,及錄音機的敏銳度。這個標題的確不錯,所以當第一天以半幅版面,在三大報刋出之後,不但令人眼睛為之一亮,也達到很大的廣告效果。然而當天晚上問題來了,大批警備總部及調查局人員,緊張兮兮兵分多路約談了,廣告公司,製版廠,及刊出廣告的報社人員,警調人員說:「鴻毛細語清晰收錄」這句話,涉嫌為匪宣傳,違反了戒嚴勘亂條列,不但對被約談的人嚴加詰問,還層層清查往上追究到,這些人祖宗八代的思想問題。被約談的人嚇呆了,更不知道所謂為匪宣傳等等從何說起,幾經折騰終於弄清楚了,原來那時候中國大陸,正風行著人手一本「毛語錄」的運動,「鴻毛細語清晰收錄」這詞,正好把毛語錄三個字,依序排在裡頭,在那時局緊繃極度敏感時刻,也難怪這句話,要招來無妄之災。至以本案結果如何?被株連的五十多人命運如何?已不得而知,但卻給人們一個啟示,用字之斟酌能不戒慎恐懼乎?

七之六:向日葵

民國六十一年,有一0電視連續劇「向日葵」風靡全台,一時之間,以向日葵為名的商店充斥街頭,其中尤以理髮店,小吃店,冷飲店,用的最多。向日葵顏色鮮艷花朵碩大,太美了。從早到晚一直跟太陽打上照面,又太神了。搭上電視劇的便車帶動流行,太懂得作生意了。這無疑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但是不久,忽然傳來一則消息,說中共政權正「研議」,要將向日葵列為國花,這下子,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立即有了敏之有敏的反應,於是通令全國,凡有「向日葵」字眼的招牌,文宣,商標,或裝飾,一律即時拆除與删除。更值的一提的是,當時美國福樂奶品,設在士林的門市部,正面大牆就是以彩色磁磚,拼凑出一朵碩大的向日葵,也同樣整面牆遭到拆除的命運。然而向日葵在台灣消聲匿跡之後,時至今日,中共政權並沒有將向日葵列為國花,這個玩笑讓中華民國政府白忙一場不說,最冤枉的還是向日葵。

七之七:王

明代光宗年間,科考的頭名狀元,名字叫做「任王」。光宗在召見的時候極其賞識,但對他的名字有稱王的意思,非常不滿,於是說:「你的名字叫任王,朕以為不妥,今在你的「王」字中間賜加一點」,任王慌忙謝恩三呼萬歲。不久任王上表奏事,奏摺上的名字赫然是「任主」二字,光宗一見大發雷霆厲聲叱責:「朕在你的名字賜加一點,是要你改為『任玉』,為何改為『任主』,是大膽抗旨嗎?」任主長跪稟曰:「蒙皇上賜加一點,是臣之榮幸,然而這一點臣豈敢放在腰間,當然要捧在頭上呀!」光宗聞言怒息而笑,於是不欲追究,任主再三謝恩,心裡頭不禁大呼:「好險!好險!好險」。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七之一:殊

朱元璋即位後,有感於自己年少時託佛門之賜,因此不但對佛徒多有恩寵,亦時時撥欵興建佛寺。江蘇明律寺的住持澄空禪師,在新寺落成之後,呈上一首感恩詩:「金盤蘇合來殊城,玉腕醍醐出上方,稠叠濫承天上賜,自慚無德頌陶唐」。朱元璋看後勃然大怒,他認為詩中的「殊」字,是「歹」與「朱」的組合,和尚分明罵他是個「歹朱」,於是將澄空處死。

七之二:王

清代順治二年,舉行了第一次的鄉試,在錄取名單中,有一考生將:「皇叔父多爾衮」,誤寫為:「王叔父多爾衮」,這可犯了殺頭大罪。因為在清兵入關時,順治認為多爾衮:「有周公所未有,而叔父過之」的功勞,因此封之為:「叔父攝政王」。而「王叔父多爾衮」這句話,明顯將順治,由「皇」貶為「王」,是為大不敬。然而順治並不追究那名考生的罪,而是將鄉試的主考官呂雲藻,革職查辦。

七之三:維止

清朝雍正年間,禮部侍郎查嗣庭,為鄉試出題,題曰:「維民所止」。有人向雍正密奏,說這道題目,暗示著要砍皇上的頭,並解釋說:「維」者「雍」去其首,「止」者「正」失其頭也。雍正大怒下令徹查,結果又發現查嗣庭,在往年鄉試中,亦出過:「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與「百室盈止婦子寧止」等二道考題,密奏者說,這二道題目,第一道講「正」,第二道講「止」,而「正」字又為「一止」之組合,是指皇上與歴來帝王名號有「正」字者,如「金陵王號正隆」,「金哀宗號正大」,「元順帝號至正」,「明武宗號正德」,「明英宗號正統」一樣,都有「一止」的含意而不得善終。雍正聽他這一說,立即將查嗣庭革職嚴辦,最後死於獄中。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一系列清宮電影,電視劇,及小說裡頭,有二個在慈禧太后身邊,極盡奴才相而紅極一時的人物,一個是小李子--原名李蓮英,另一個是小德張--原名張德。李蓮英的事,大家說得夠多啦,不妨也說說張德吧!

小德張是天津人,幼時當過碼頭搬運工人,因聽說宦官可以致富,因此自行閹割,入宮當太監。起初他在後宮,只是一個看管貓,狗,鳥等寵物的小卒,但在得知慈禧喜歡到後宮看戲後,就暗中勤學戲劇,並且逮到一次登台表演的機會,因而得到慈禧的好感,召他為貼身的侍者。小德張不但天生有屈膝哈腰的本性,同時後天方面,也有唱戲和烹飪的本領。他可以唱出三十多0有名的戲曲,也可以即時做出百來種不同的料理,在完全虜護了慈禧的心思,及胃口之下,不久便官拜管理宦官的大總監,他即仗著慈禧的權勢,大行歛財行私之能事。數年之後,他想過過乾癮,於是有名無實地聚了四個妻妾,而且在天津購地置產,闢建園林,當然也設立學校,興建廟宇,用以博取美名。當慈禧與光緒相繼去世後,他更排擠掉李蓮英,成為隆裕太后眼中唯一的紅人,他不但不懼一班老臣的參奏,亦不把三歲的皇帝--溥儀,放在眼內。宣統三年,革命軍推翻清制,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小德張眼看清朝氣勢已盡,才改為唐姓,正式定居在天津老家,住洋樓,開轎車,傭人成群,過著奢華的生活。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漢文帝時,梁孝王帶著十四歲的兒子劉賈,上朝晉見皇帝。皇帝說:「這孩子可以加冠結婚啦!」梁孝王俯身謝恩說:「<禮記>上說:『男子二十歲才行加冠禮,才能起自己的字號』,他現在才十四歲,加冠結婚太早了,大不宜呀!」。過了幾天皇帝又對梁孝王說:「可以讓孩子結婚成家了」,梁孝王惶恐地說:「小兒尚屬年幼,一點也沒有為人父親的模樣,請緩一段時日吧」。又過了幾天,劉賈再度上朝,在跨過一道較高的門檻時,不小心掉了一隻鞋子。皇帝看了說:「這孩子的確幼小,還跨不過這段門檻,結婚的事以後再議吧!」。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26 Fri 2010 22:32
  • 置頂 雁書

雁書,就是託雁子帶的書信或訊息。這一詞兒,最早起源於西漢的蘇武,傳說他曾經把信件綁在雁子的小腿,希望把他的遭遇傳回家鄉,但是這件事史蹟未曾記載,所以也難於證實。而後在詩詞歌賦及小說裡頭,也不時出現雁書的字眼,但皆為抒懷虛擬之作,同樣沒有具體的實例,倒是到了南宋末年才真的有其事發生。話說南宋末年,蒙古的世祖忽必烈,尚未統合各部落時,派了一個使者叫郝經出使宋朝,當時宋朝的朝野,因為賈似道當權,戰和二派互相較勁,而顯得非常詭異,所以郝經尚未到達南宋的國都--杭州,晉見宋朝的皇帝,就被主戰派的宋軍逮捕,惨遭拘留。這一拘留過了十六年之後,忽必烈已經統一了蒙古,正準備進侵中原,郝經得知消息後,又等到次年初春,才巴結獄卒,設法買了一隻大雁,將一封說明自己仍被囚禁的信,綁在雁子的腳上,希望藉由北返的南雁,能夠把信件傳達給忽必烈。這本是姑且一試不抱極大希望_的辦法,然而郝經的運氣很好,這隻雁不但一直朝蒙古飛去,而且在剛過邊境之後,即被蒙古牧人射下,牧人把雁信呈上給忽必烈,忽必烈於是向宋朝提出釋放郝經的要求,也得到宋朝的答應。當年六月,郝經終於獲得自由,他迫不及待日夜兼程,急著趕回蒙古的故鄉,焉知六十四歲的他,卻因體力不支而死在途中。他斷氣的地方,仍然還在宋朝境內,並未越過邊界,比那隻雁飛的還要近些。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