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
<西湖游覽志>:明朝時有一鄉師,在課堂上教書時,把<論語>:「郁郁乎文哉」,讀為「都都平丈我」,而學生們不覺有錯,也跟著朗朗上口。有一老儒趁鄉師不在,向學生們提出指正,但學生反而不信老儒的說詞,笑著一哄而散。老儒感嘆之餘作了一詩:「都都平丈我,學生坐滿堂,郁郁乎文哉,學生都不來」。
(其二)
民國五十一年,台北市延平北路四段,有一家由黃有端先生開設,專賣醬菜醃漬的店鋪,隔壁是一家何瑞奇先生執業的病理醫療診所。二家店係屬同樣造型,玻璃門往左右雙拉的門面,因此往往使客人一時不察進錯店鋪,閙了不少笑話。或許要問:「應該有招牌吧,不會看呀!」。是的,是有招牌,可是壞就壞在這兩面並肩排列,而且同樣大小的招牌。因為:診所的招牌寫著:「何瑞奇醫科」。醬菜店的招牌寫著:「阿端哥醬料」。
(其三)
中國的電視名演員:「馬芮」。有一次到醫院就診,掛號小姐喊他為:「馬內先生」。輪到他看病時,護士小姐大聲狂呼:「馬丙,馬丙,誰是馬丙?」。看完病取藥時,藥劑師大叫:「馬肉過來領藥啦」。依比類推,換作是國內歌手「蘇芮」的話,不就成了蘇內,蘇丙,與蘇肉了嗎?
另有名叫「白月坡」之女士,到醫院填寫資料時,因為字體潦草,且將「月坡」二字黏得太近,當場就被叫為「白肚皮」女士,這和古代人「馮京」,被當成「馬凉」一樣,都是筆劃不清惹出來的笑話。
(其四)
清朝的一場科考中,有考生引用<周書>中:「昧昧我思之」,卻誤寫成:「妹妹我思之」。閱卷官看了啼笑皆非,於是在卷上批了一句:「哥哥你錯了」。
另一考生在卷上公然寫著:「我是中堂大人李鴻章的親戚」,卻將「戚」字,誤寫為「妻」。閱卷官在卷上批了一句:「所以我不敢聚」,因為聚妻的「聚」,與錄取的「取」同音。閱卷官既不敢聚這種妻,也不敢錄取這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