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的故事4 約旦】

約旦地處地中海東岸,阿拉伯半島北端,正式國名為「約旦哈希米王國」。第一次大戰後,英國人在此建立「特蘭斯約旦王國」並扶擁阿拉伯人「費塞爾」的兒子,「阿布都拉」為國王,「特蘭斯」是拉丁文,是「遙遠」的意思,而「約旦」則沿用自約旦河。1946年,特蘭斯約旦王國宣佈獨立,改名為「約旦哈希米王國」,「哈希米」是費塞爾王室的稱呼。阿布都拉之後,本來要繼承王位的是長子塔勒爾,但塔勒爾因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才改由次子胡笙接任。而胡笙自小旅居英國,從幼稚園到大學,都接受英國的教育。

國名的故事5【秘魯】

秘魯,地處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中央,緊隣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巴西及智利。西元前2900年,已俱備相當文明的社會,十二世紀初,「印加帝國」在秘魯南部崛起,進而統一了秘魯原有的十四個部族。「印加」意思是「太陽的子孫」,印加帝國的國王自稱「太陽王」。十五世紀中葉,太陽王迦巴克去世,大王子與二王子為爭帝位展開大戰,二王子結合西班牙人打敗大王子,但自己反遭西班牙人殺害,國家亦為西班牙人竊佔,至1819年,才在「聖馬丁」領導下宣佈獨立,稱為「秘魯共和國」。在此之前,有一次西班牙人與印加人共同乘舟南下,西班牙人指著河面問:「這是什麽地方?」印加人指著河面說:「這是秘魯呀」,而「秘魯」,印加文就是指「河」的意思,西班牙人一時誤會,便把印加王國稱為秘魯。

國名的故事6【盧森堡】

西元八世紀末,羅馬帝國已繁華過盡步入衰亡,日耳曼人乘機崛起,攻打萊茵河平原的塞爾特人,塞爾特人逃往摩塞爾河流域的深山幽谷,一面努力開墾想和平渡日,一面大興土木,建造了無數的城堡及護城河,以防日耳曼人的侵襲。到了西元946年,他們建造了最堅固的城市,並且在岩石結構的地下,開鑿了一條長達26公里的秘道,他們把這座固若金湯的城市名之為「盧森堡」。意思是岩石中的城池。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名的故事1 【法國】

西元五世紀中葉,一支屬於日耳曼民族的好戰部族,憑著一種特製的標槍,屢屢攻占了羅馬帝國在萊茵河畔的城鎮。這種長130公分,槍頭非常堅利的標槍,當時稱之為「法蘭克」,人們亦稱這支以法蘭克攻城掠地的部族為「法蘭克人」。到了五世紀末期,法蘭克人又攻下羅馬帝國的重鎮-高盧,於是以巴黎為首都,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今之「法蘭西共和國」,就是由法蘭克王國,和法蘭克族的族名共同演化而來的,也就是「標槍共和國」的意思。

國名的故事2 【蘇俄】

蘇俄正式的國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蘇聯」。在全部二百二十個部族之中,「斯拉夫」族佔最大的比例,斯拉夫族又以集居在東部的「俄羅斯」部族,為主要的構成份子,而「斯拉夫」俄文的意思是:「奴隸」。公元四世紀,匈奴人入侵蘇聯,曾經統治了一百三十年,後來「波羅的海」的部族,擊退匈奴人,建立了「基輔王朝」。1240年蒙古人入侵,滅了基輔王朝,建立「欽察汗國」。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擊敗蒙古人宣佈獨立。1613年,米開爾羅曼諾夫擊敗伊凡王朝,創立「羅曼諾夫」王朝。1917年,俄羅斯帝國被革命黨推翻,成立「蘇維埃聯邦政府」。而「蘇維埃」,就是「議會」的意思。

國名的故事3 【不丹】

不丹,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多山岳與河谷及雷雨,自稱「雷龍之國」。「不丹」二字,原為古印度之梵文,「不」指「不黑特」,就是西藏的別名。「丹」指「安丹」,就是邊境的意思。所以「不丹」就是西藏的邊境。十七世紀時,西藏人(吐蕃)入侵不丹,驅走印度系的原始住民之後,大批西藏軍人留居下來,與當地的女人結婚生子,而成為現今不丹人的祖先,而藏語就是不丹人的母語。清朝乾隆時期,不丹曾派員到北京朝貢。1931年英國强占不丹為附庸。1947年印度獨立,不丹轉為印度的附庸,然而印度不但不能干涉不丹的內政,反而要支付不丹的財政津貼,並負責不丹的外交與國防。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國名之由來各有典故,亦充滿傳奇與趣味,如果捎來一抹青眼,或許增你一點常識喔!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24)宋代畫科考題: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

此題一出,眾多考生皆以:空船繫岸,鷺鷥踡腳,烏鴉棲枝,景色蕭條,日暮黄昏等情境作畫,唯獨一人,暸解到「無人渡」,係指沒有乘客而言,至少船夫應在吧!於是在舟尾畫了一個吹笛的船夫,益顯其清淡寂寥的意境,因而奪魁。

亂山藏古寺

此題一出,考生皆以:群山,亂巖,重峰,絕崖,蒼木,寺塔,廟貌,等情境作畫。而奪魁的,則在層蠻之中,只露出半截旗竿,特別彰顯「藏」的境界。

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此題一出,大家皆以花卉及春景作畫,而奪魁的卻以:柳樹,朱紅小亭,少婦倚欄。

竹鎖橋邊賣酒家

此題一出,大都著墨於酒家的描述。而奪魁的,反以竹林為主,酒家不見屋,但見招牌,招牌上的「酒」字,半顯半掩於竹葉之間。

 

25-25送下第詩與落第自遣文

送下第詩風行於唐代,但並非全為及第者送給落第者,亦有同為落第者,相互以詩致意,然必互為知己始堪為之,否則必招諷刺與寡德之議。

(一)李賀送沈亞之。序曰:文人沈亞之,元和七年,以書不中第,返歸於吳江。吾悲其行,無餞酒以勞,又感沈之勤請,乃歌一解以送之。詩曰:吳興才人怨春風,桃李滿陌千里紅。紫絲竹斷驄馬小,家住錢塘東復東。白藤交穿織書笈,短策齊裁如梵夾。雄光寶礦獻春卿,煙底驀波乘一葉。春卿拾才白日下,擲置黄金解龍馬。攜笈歸江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吾聞壯夫重心骨,古人三走無催捽。請君待旦事長鞭,他日還轅及秋律。

(二)劉商送趙申成。詩曰:君懷逸氣歸東吳,吟犯日月遊姑蘇。興來下筆倒奇景,瑤船迸灑蛟人珠。大鵬矯翼翻雲衢,嵩華霽後凌天孤。海潮秋打羅剎石,月魄夜當彭蠡湖。有時凝思家虛無,霓幢仿佛遊仙都。琳琅暗戛玉華殿,天香靜裊金芙蕖。君聲日下聞來久,清瞻何人敢敵手。我逃名跡遁西林,不得灞陵傾別酒。莫使五湖為隱淪,年年三十升仙人。

(三)孟浩然送楊崎:疾風吹征帆,倏爾向空沒。千里去俄頃,三江坐超忽。向來共歡娛,日夕成楚越。落羽更紛飛,誰能不驚骨。

(四)王維送丘必為:憐君不得意,況復柳條春。為客黄金盡,還家白髮新。五湖三畝宅,萬里一歸人,知禰不得荐,羞為獻納臣。

(五)盧綸送盧賓:出關愁暮一沾裳,滿野蓬生古戰場,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

(六)王維落第自遣:北闕獻書寖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七)高適落第自遣: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國風沖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白璧皆言賜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歸來洛陽無負郭,東過梁宋非吾土,兔苑為農歲不登,雁池垂釣心常苦。世人向我同眾人,唯君於我最相親,且喜百年有交態,未嘗一日辭家貧,彈棋擊筑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高歌未盡分散去,使我惆悵驚心神,丈夫不作兒女別,臨歧涕淚沾布衣。

(八)殷曉藩落第自遣:十載馳驅倦荷鋤,三年生計鬢毛疏,辛勤幾逐英雄後,乙榜猶然姓氏虛,欲射狼星把弓箭,休將螢火讀詩書,身殘自慚貧骨相,朗嘯東歸學釣翁。

(九)盧綸落第自遣:寂寞過朝昏,沉猶豈易論。有時空卜命,無事可酬恩。醉裡因多愁,愁中妄强言。花林逢廢井,戰地識荒園。悵別臨晴野,悲春上古原。

(十)錢起落第自遣:不遂青雲志,愁看黄鳥飛,梨花度寒食,客子未春衣,世事況多變,交情與我違,空餘主人柳,相見卻依依。

(十一)駱賓王落第自遣:僕少負不荐,長逾虛誕,讀書頗存涉獵,學劍不待窮工。進不能矯翰龍雲,退不能栖神豹霧,撫循諸己,深覺勞生。而太夫人在堂,義須捧檄,因仰長安而就日,赴帝鄉以望雲。雖文缺三冬,而書勞十上,嗟呼!入門自媚,誰相謂言?致使君門隔於九重,中堂遠乎千里。

(十二)岺參落第自遣曰:「我從東山,獻書西周,出入二郡,蹉跎十秋」。又云:「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城吏,還從舊道歸」。

又韓愈曰:「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選於吏部卒無成」。

又李商隱曰:「凡為進士者五年,始為故賈相國所憎。明年,病不試,又明年,復

為今崔宣州所不取」。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5-21)金聖嘆的悲情  與蒲松齡的哀嘆

金聖嘆本名金若彩,蘇州人,為明末貢生,後改名為金聖嘆,嘆明朝之亡也。但也屢次參加清代的科考,而每每落榜,認定是科考不公的結果。於是棄考從文專攻文學批評,他將<離騷><史記><水滸><莊子><杜詩><西廂>逐本批改,甚得當時士林之佳譽,但亦有人冠以沒有氣節,在異族統治體系中求取功名,以及擅改史冊之罪名。清朝順治死時,他又以貢生身份,參加在蘇州的祭陵典禮,不料被捲入一椿突發性的百姓抗議活動,被執之後慘遭沒籍斬首,妻小皆被流放於寧古塔。是年他五十三歲,死前一封家書曰:「殺頭痛也,籍沒至慘也,而聖嘆以無意得之,不亦異乎!」

<聊齋誌異>之作者蒲松齡,一生與功名無緣,屢考屢敗之下,到七十歲之高齡,仍然只是一名貢生。他看慣科場百態,也嚐遍其中的艱辛,於是寫下心中的苦嘆:「秀才參加科考有七個比喻:出入考場時,光腳提籃,彷若乞丐。考官點名時,被呼來喝去,彷若囚犯。入得號內時,伸頭露膝,仿若窩裡的馬蜂。走出考場時,神情恍惚,彷若出籠的病鳥。等待發榜時,心神不寧,彷若籠裡的猴子。歹報傳來時,晴天霹靂,彷若中毒之蒼蠅。希望破滅之後,自怨自哎怪天怪地,但冷靜一想,卻又重做赴考的打算,又彷若一隻破卵的鷺鳥,再度銜木造巢」。有一個同為科場淪落人的文士,亦有感而發曰:「闈屋磨人不自由,英雄便向彀中求,一名科舉三分幸,九日場期萬種愁,負凳提籃渾似丐,過堂唱號直如囚,襪穿帽破全身舊,襟解袖開遍體搜,未遇難題先忐忑,頻呼掌管敢遲留,監軍問姓親標寫,同號通名暫應酬,天只一條疑是線,地無三尺尚餘溝」。

25-22)李俊傳奇 謝墉與吳玉倫

乾隆五十三年,太監秦桂向乾隆報曰:「江蘇學政官謝墉,及福建學政官吳玉倫,涉嫌在科考時收賄賣官」。乾隆曰:「可有證據?」秦桂曰:「坊間有歌謠曰:『謝墉抽身便討,吳玉倫倒口既吞』。乾隆曰:『何意?』秦桂曰:『謝字抽去身,就是討,吳字之口移到下面,就成了吞』,此百姓以隱語諷刺也」。乾隆半信半疑,於是傳謝吳二人上殿。乾隆問:「坊間之歌謠為何?」謝吳齊曰:「此乃現今一部小說,其中的聯句」。又問:「聯句為何?」對曰:「吳先生飲酒到口便吞,謝書辦要錢抽身既討。坊間俚歌乃附會之作也」。乾隆呵呵一笑,即勉以數語而未加追究。

中唐詩人李俊,字復言,頗俱文才常予為善,是德宗時之進士。在屢試未能及第之下,乃託請好友國子祭酒包佶幫忙,包佶一口答應,並立即將他推荐給禮部侍郎。依唐律,放榜之前一日,禮部侍郎應先將殿試名單,呈報與宰相得知。這一天晚上,李俊輾轉難眠,一早起床來到包佶的府前,這時府門未開,忽然看到府門之外有一賣胡餅者,正爐火燁烈忙著煎餅,旁邊有一衣著寒愴之老者,臉上滿是垂涎三尺的饞相。李俊趨前問曰:「這胡餅便宜啊!想吃怎不買來吃?」對曰:「沒錢呀!」李俊曰:「我有錢,你儘管吃,我請客」,老者聞言大喜,隨即豪不客氣吃了六片,撫撫肚皮對李俊曰:「你也是爭取殿試的進士嗎?」李俊曰:「晚生李俊,正如你所言」,老者將李俊引至僻處曰:「不瞞你說,我是陰司的判官,我身上也有一份參與殿試的名單,喏!拿去,自己看吧」。李俊唯唯諾諾,朝名單一看,全數十六名裡頭,竟沒有自己的名字,於是悲從中來放聲大哭,老者曰:「君有實才又俱善心,應該得報,我准你在名單上,找一姓李的人,塗改名字而自行取代」,李俊半信半疑,正想對名單上「李夷簡」動手,老者阻曰:「不行,此人命貴祿高不可動,另尋他人吧」。李俊如言下尋,找到另一個叫「李溫」的名字,在老頭點頭示意之下,即將「溫」字塗去,改寫成「俊」字,老者亦不多言,即收妥名單,忽而消失無踪。

這時包佶出府,急急趕往禮部侍郎的府第,包佶一見侍郎即問:「今欲呈送宰相的名單,下官所託之李俊可在冊內?」侍郎曰:「我真的很想呀!但皇親大公關說的人太多了,因此不得不擠掉李俊」,包佶大怒曰:「侍郎日前明明已經答應的,怎可反悔?是欺我官小吧,好,我要與你絕交」,侍郎曰:「大人稍安,事雖至此,但仍有一法得以週全」。於是兩人議定,欲在名單上取李姓者,删改名字而取代之,包佶原先要删改者也是「李夷簡」,侍郎曰:「此人為皇上及太師所矚,不可易也」,包佶又指下面「李溫」的名字,侍郎曰:「可矣!」於是以李俊取代李溫。

這就是發生在李俊身上的傳奇故事,可以說是神話與現實不謀而合,且相輔相成。之後,李夷簡職司丞相,李俊官拜尚書,而李溫則為七品縣令。

 

 

25-23)光緒三進士 總統 主席 大法官

其一:徐世昌,天津人,二十八歲中了進士,為翰林院庶吉士,歴任國子監司業,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民初他投入袁世凱陣營,致力洋務,袁執政期間,任東三省總督,及內閣協理大臣,又升為國務卿。袁死後,他改投段祺瑞,1918年在段祺瑞主導之下,被推舉為大總統。但只作了四年,即被直系軍閥逼退,從此隱居天津,七十七歲病死。

其二:譚延闓,湖南人,三十三歲中了進士,為翰林院編修,後辭官返鄉,廣結官紳及巨富商賈,並組織湖南憲政工會,篤力於立憲活動,而後加入國民黨,投身辛亥革命。蔣中正為大總時,他任湖南省長兼督軍,被選為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並任北伐第二軍軍長。北伐之後,又任國民政府主席,以及行政院院長,他七十六歲引退,次年病亡。

其三:沈鈞儒,浙江人,二十五歲中了進士,但他不入仕途,毅然赴日留學,結識了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五四運動時,他大力提倡新文化,反對封建科舉,後來又加入由宋慶齢和魯迅主導的民權保障聯盟,展開抗日救國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他擔任第一任大法官,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九十歲病逝青島。臨死之前自云:「余一生共有二個背判,其一由清代之進士轉為現代之法官,背判了千百年的科舉制度。其二他到日本留學,得到很多現代知識,但為了國家,他堅拒日本人的收買,回國參加抗日戰爭,背判了日本人對他的栽培」。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18)外籍留學生屢屢中榜

魏晉南北朝伊始,外國派入中國的留學生不計其數,而在各朝代科考中,中榜的亦大有人在。唐朝時期,日本人吉備真彥,新羅人金尚都,都分別中了舉人,並且在中國為官,世代相襲,成為中國永久之居民。

另外一名日本人阿倍仲麻呂,則中了進士,任司經局校書,安南節度使,後來病逝於長安,唐代宗追封他為潞州大都督。

明代洪武四年,高麗人金濤中了進士,朝廷授予縣丞職位。後來他回到高麗,成了有名的宰相。

明代景泰元年,安南人阮勤中了進士,從此在京都任職,官拜工部侍郎。

另一個安南人王越,也中了進士,但正在金殿讀卷時,忽來一陣大風將卷紙吹走。一年之後,高麗公使在進獻貢品中,竟包含這份卷紙,原來當時被吹到高麗去啦,皇帝認為這是萬里封侯的象徵,即賜王越為衛騎都尉。

25-19)明朝皇帝取人怪招

其一:

明代惠帝建文年間,峽西人王艮高中榜首,惠帝召見之後,以其「面醜醜貌不揚」,將之降為第二名,另以白面書生,原為第四名的胡靖替代。

其二:

明代英宗正統元年,浙江人周旋高中榜首,英宗問主考官曰:「其人長相美否?」主考官曰,「美醜之間」,而浙江藉之戶部侍郎楊文業曰:「周旋余同鄉也,固美男也!」英宗聞言即拍板定案。不久周旋上朝面君,則面目醜陋無美可言,帝怒責楊文業,楊亦目瞪口呆。原來浙江有二舉人,一為貌醜之周旋,一為貌美之周玄,楊文業一時不察,弄錯了對象。

其三:

明代永樂十三年,顧鑑鐸高中榜首,成祖以姓名筆劃太多,其人必善疑多詐,而改第七名洪英為榜首。

其四:

明代永樂二十二年,孫曰恭高中榜首,成祖以「曰恭」合之為「暴」,而改第四名邢寬為榜首。

其五:

明代順天四年,祁順高中榜首,英宗以「祁順」二字,傳臚官不易唱名,而改第三名王一夔為榜首。其實英宗真正的忌諱是:「祁順」與自己的名字「祁鎮」太過接近,尤其順字和鎮字為同韻音。

其六:

明代嘉靖六年,吳情高中榜首,皇帝以「吳情」意即「無情」而不願欽點,此時剛好傳來雷聲,皇帝即翻遍名冊,改以第十一名秦鳴雷為榜首。有諷詩曰:「無情舉子無情帝,鳴雷只好揀便宜」。

25-20)考場不倒翁

其一:

廣東省順德縣,有人名曰黄章。四十歲入學為生員,六十歲得了廩生,八十六歲當上貢生,一百零三歲時,參加康熙三十九年的順天府鄉試。入場時敲鑼打鼓沿路灑花,他的四個曾孫各持燈籠在前開路,燈籠上寫著:「百歲臨場」四個大字。他的十二個孫子各舉木牌分列兩旁,牌上寫著「高中」。然而這次科考他仍然名落孫山,康熙嘉其志節特頒他:「考場不倒翁」四字,並破格欽賜他為舉人。

其二:

謝啟祚福建人,八十九歲才參加第一次鄉試,巡撫報請皇上欽賜,但遭他拒絕,說道:「金榜題名必經科考方可算數,何況我老而不衰,耳不聾,眼不花,手不麻,身體粗壯,應可再戰三十年,怎甘當個要人抬須人舉的腐儒」。他到了九十八歲,果然憑著實力中了舉人,作了一首<老女出嫁詩>曰:「行年九十八,出嫁不勝羞,照鏡花生面,光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子,人稱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誇早好逑」。次年他又參加北京會試,中了進士,乾隆授予三品國子監司業官。又一年他參加乾隆八十大壽慶典,乾隆賜他鴻臚寺卿。他活到一百零四歲,有一妻四妾,男孩二十一,女兒十三,孫三十二,曾孫三十七,玄孫三,堪稱六代同堂進士之家。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15)清朝張廷玉的情操  宋代王安石之耿介

雍正十一年,當皇帝閱卷到第五名的時候,覺得該員字跡端正有學者風範,且頗具古風,便將之拔升為第一名。之後發現,該員原來是大學士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於是派人通知張廷玉,但張廷玉並不感激,反而對雍正說:「國家科考三年一次,天下學子何止萬千,而幸能被錄為舉人者,不過數百,又幸能被錄為進士者,百人已多,又幸能參加殿試爭得頭魁者,三人而已,此即與考者在公平競爭下最大的榮幸。我是國家大臣,我兒子固然知書達禮,但怎能託聖上之福,和這些十載寒窗的學子爭名次?聖上之恩寵,我於心不安,請陛下為天下人著想,讓我兒子回到他應得的位置吧」。雍正一聽面紅耳赤,對張廷玉說了一句:「好個張廷玉,看來似乎違背朕的旨意,其實是成全了我的德意!」,隨即撤回成命。

宋代元祐年間,皇帝諭令王安石為科試之主考,王安石當面辭曰:「臣不敢奉命!」帝詢其故,王安石曰:「臣仕途多年,位居宰職,故舊門生同朝為官者數百人之多,今若掌之科考,請託關說必如潮湧至,臣拒之,則失人情,納之,則失公義,以此兩難故敢辭焉」。帝曰:「然則可荐而代之乎?」王安石曰:「臣既有兩難之慮,人亦有兩難之憂,荐人以代,乃己所不欲加之於人之惡也,故臣亦無荐」。帝曰:「卿為宰輔,自當解朕之憂,若夫潔身自愛,實則有虧職守,不宜罰乎?」王安石曰:「宜罰,死罪!然臣寧死於潔身自愛,不死於有虧職守」。帝嘿然笑曰:「耿哉!介哉!然朕亦知『安石』者,又牢又硬之謂也」。

 

25-16)兩中榜首舉世一人  兩個因落第而中風的可憐人

乾隆十七年,三十歲的湖北人馬瑔高中武狀元,任京城禁衛都統,兼兵部司馬。有一次,受六十一歲京兆尹黄進凡之邀宴,言談間二人突因文武孰重而發生口角,馬瑔年青氣盛,首先出手打人,這一打不肯罷休,黄進凡告饒逃避,馬瑔則持續追打,由前堂打到後堂,又由府內打到府外,引來百姓圍觀笑話。第二天,黄進凡全身傷痕,被抬著晉見皇上,乾隆以馬瑔不該以武凌文,以壯欺老,有失體統又辱朝綱,於是將馬瑔革職流為庶人。

七年之後,馬瑔以藥物薰黑臉孔,把濃眉修成細薄,特地蓄了短鬚,改名為馬全,再度參加武考,結果連過四關,又中了武狀元。在御前獻藝時,被乾隆一眼認出而問道:「你是馬瑔?還是馬全?」對曰:「皇上免罪,臣始敢言」。乾隆曰:「好,說吧」。馬全曰:「卑職馬全,而馬瑔七年前已死在阿莽手中」。乾隆曰:「阿莽者誰?」對曰:「姓莽名撞」。乾隆聞言大笑,以其武功了得,又不失赤子之心,而不予追究。

其一:<太平廣記>云:唐初詩人李敏求,應進士舉,凡十餘次而未第,海內無家,終鮮兄弟眷屬,栖栖乞食殆無生趣。暮夜宿人簷下,因思潦落憤而生悲,咬牙切齒亟怨天道之不公。忽覺全身僵硬,五官扭曲,口鼻溢血,手足失靈,遂中風而亡。

這是說考了十幾次都落第了,以致家財耗盡,親友疏絕,三餐不繼,寒夜踡伏在別人的屋簷下,越想越氣中風死了。

其二:<因話錄>云:唐初進士陳存,能為古歌詩,而命蹇。主司每欲與第,臨時皆有故,不果。許尚書孟容舊相知,知舉日,萬方欲為申屈,將試前夕,宿宗人家,宗人為俱入試食物,兼備晨食,請存偃息以候時。存心喜,夜不能眠,五更後,怪不起,就寢呼之,不應,視之,已中風不能言也,旋死。

這是說運氣很差屢考不中,等到有人伸援,要助他完成心願,臨考前夕,卻高興得半夜中風而亡。

25-17)舊舉人與洋進士

林紓,福州人,三十一歲才考上舉人,八度考進士不中,從此徹底灰心與科考絕緣。1897年,不黯英文的他,靠著由別人英翻中的口述,逐句記下,再以他流暢的文筆,以及編輯的才能,與好友何紹華,開始從事英文書籍中譯本的出版工作,首先發行了中文版的<茶花女>,立刻大賣而造成轟動,又發行了<湯姆叔叔的小屋>,十餘年期間,總共發行了一百七十三本之多,其中有四十多本,屬於世界名著。林紓年青時代,曾經熱衷於維新運動,曾追隨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公車上書」。但戊戌變法失敗後,思想大變,反而極力杯葛「五四運動」,把新思想視為洪水猛獸,把白話文當作科舉的死敵。他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了一封「與蔡元培書」,尖酸刻薄謾駡五四為中國文化的毒素,又寫一本名曰:「經生」的小說,說提倡白話文是數典忘祖的劣行。這種棄新循舊的思想,當時人們咸稱他為:「舊舉人」。

蔡元培,浙江紹興人,二十二歲中了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戊戌變法失敗後,毅然投入革命行列,1902年留學日本,創辦愛國學社,1905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留學德國,人們稱他為「洋進士」。孫中山成立臨時政府時,任教育廳長,辛亥革命之後,任北大校長,聘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為教授。起初他對五四運動,持保留又觀望的態度,後來則大肆批詳五四運動,發表了:「洪水猛獸」一書,指新思想是洪水,軍閥是猛獸,提倡疏導洪水,馴服猛獸。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12)五大文學巨著的作者  都只是秀才郎而已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明初秀才。在上考舉人多次落第後,憤然回到故鄉蘇州,痛下決心閉門寫書,從此不問仕事。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明初貢生。他參加了五次鄉試落第後,對科考極度厭倦,後來結織了施耐庵,始共同致力於小說創作。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雖精通詩文,但仕途暗淡。以四十四歲之高齡,始取得秀才之資格,之後屢考屢敗,遂而放棄科考,埋首於自創的神鬼世界。

<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十七歲考上秀才,一直到四十六歲,又歴經三十年的折磨,最後仍然無法更上一層,於是轉而寫書。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為清代貢生,因其父在職掌江寧織造廠時,涉案遭雍正治罪,依律犯官之子弟,均不得參與任何科考,因此他窮其一生,僅是秀才的功名。

 

25-13)一個字丟狀元 一文錢失探花

光緒四年,文廷式高中狀元,但在殿試讀狀時,殿試官發現他的試卷中,有一句:「甘冒必死而坦然者,義烈之所趨,奮而不惜也!」其中的「冒」字,寫成「曰目二字的組合」,殿試官恐為墨汁之渲染,或摺痕之參差,乃不說緣由,令他當場以正楷仔細重寫一遍,結果文廷式還是把「冒」字,錯寫成曰與目的組合,因此殿試官當場把他從狀元降為榜眼。

又嘉慶十九年,新科狀元龍汝言,任禮部侍郎,他才學淵博尤擅楷書,但卻是個懼內的「某爐」。有一次他編修清史,為恐進度落後,將卷子帶回家中繼續趕工,當他正要寫到:「高宗純皇帝」時,太太突然發威,在旁數落他的不是,他右手執筆,左手向太太比個告饒的手勢,但河東獅吼卻更加激烈,他在心慌意亂之下,竟把那句子寫了成:「高宗絕皇帝」,因而惹上大不敬的罪名,被撤除狀元功名,改任京尹小吏。

順治十六年,葉方靄高中探花,任內閣大學士,不料被捲入一場「欠繳國庫」的案件,當時王公貴卿,涉案其中者不計其數,最大欠繳者,金額達十一萬兩銀子之多,而葉方靄只欠繳銀子一厘,相當於銅錢一文而已,然而有司仍判他有罪,免了他探花的功名。

25-14)皇帝閱卷定狀元

清代科考之中,皇帝有時心血來潮,要由自己親點中榜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與探花。於是要求主考官,呈上前十名的試卷,讓他逐一斟酌,因此也屢屢推翻主考官既定的名次,兹舉四例如下:

其一:康熙三十年,主考官圈定的名次為:狀元吳昺,榜眼戴有褀,探花楊中訥。而康熙本人素愛書法,閱卷時認為三人之中,戴有祺書法最美,因此改拔戴有祺為狀元。

其二:乾隆十六年,已圈定的名次依序為:劉墉(電視劇中的劉羅鍋),蔡士宏,吳鴻。乾隆認為劉墉文筆雖好,但寫得太四平八穩,多了一分工整,少了一分險峻,因此改拔吳鴻為狀元,把劉墉連降五級,改為二甲第二名。

其三:乾隆二十年,已圈定的名次依序為:趙翼,蕭伯箕,王。當時的科考,正有「江浙壟斷狀元」之趨勢,而趙翼與蕭伯箕皆為江浙人,乾隆為了打破此一不均的現象,遂改拔陝西人王為狀元。

其四:光緒二十一年,圈定的名次依序為:程坤,何三庭,駱成驤。光緒閱卷後本來莫衷一是,突然陣風吹來,吹開第三名駱成驤的卷子,卷子上一句:「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剛好映入他的眼眶,他讀了一遍,又讀一遍,感到甲午戰爭的失敗,以及他受到日本的種種屈辱,不由悲從中來,認為這句話,寫到他的心崁,也寫出一個臣子最忠君愛國的情操,於是改拔駱成驤為狀元。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9)秦檜出糗

大惡奸秦檜,有一回在朝廷舉行京試前夕,特地邀請主考官陳之茂過府飲宴,秦檜東拉西扯不表眞意,陳之茂曰:「丞相欲閒話家常乎?抑有以教之!」秦檜曰:「教之豈敢,誠有一事相託」。原來秦檜有一孫兒秦塤,也是此次京試的考生,他要求陳之茂成全。而素有聲名又嫉惡如仇的陳之茂,又豈肯買帳,但又不敢直接拒絕,只好說:「令孫必賢才乎?苟賢才,下官不取亦難」。這是說:「你孫子一定是賢才吧!如果是的話,我想不錄取也難呀!」秦檜乍然一聽,誤以為陳之茂已經答應,遂大笑而去。不久考畢,陳之茂連夜閱卷,發現秦塤文筆低劣不堪造就,於是另行勾選一篇絕美的文章,點為榜首,而這名榜首就是後來詩名大噪的陸游。放榜之後秦檜大失所望,對陳之茂嚴厲詰問:「君言『不取亦難!』然則?」陳之茂對曰:「丞相忘『苟賢才』之句乎!」秦檜一聽即羞愧而退。

25-10)康熙江南鄉試弊案

公元1711年,正值康熙盛世。新任巡撫張伯行急急上奏:「此次江南鄉試,副主考官趙晉,閱卷官王曰俞,共同收受賄銀十萬兩,出賣了舉人的功名,而正主考官左必蕃知情不報」。同時康熙安置在江南的心腹曹寅,(紅樓夢作者曹雪芹之祖父)亦呈上密摺曰:「自九月九日放榜,考生一看中榜者皆為揚州鹽商,及權貴之子弟,群情憤慨,於二十四日集結千餘人前進玄妙觀,抬著五路財神像,安放在孔夫子身邊,還作了歌謠曰:『左丘明兩眼無珠,趙子龍一身是膽』,諷刺左趙二位主考官,並且用紙把貢院的匾牌封糊起來,將「貢院」二字改為「賣完」。總督噶禮下令拿人,捉了為首丁爾戬等十餘人,學子們更加憤怒,惹得很多百姓亦加入抗議的行列」。康熙非常生氣,立即令戶部尚書張鵬翮,及漕運總督赫壽為欽差,速往江南查辦。第一次審訊之後,趙晉供認收賄黄金三百兩,王曰俞則分文未取。接著審訊因行賄而中舉的程光奎,與吳泌,欽差當場提試,結果吳泌連三字經都背不到四分之一,程光奎默寫百家姓,結果只寫了三十一個,其中還有九個錯字。最後程光奎承認行賄黄金三百兩,吳泌也承認行賄黄金三百兩,二人共行賄六百兩。然而趙晉卻只收到三百兩,於是欽差問吳泌:「你三百兩給誰?」答曰:「託前任巡撫的家人李奇代轉」。當下欽差即傳召李奇,李奇很快招供曰:「另外三百兩,乃奉趙晉之命,轉交給知縣陳天立,再交給總督噶禮」。噶禮之名字一出,欽差立即慌了手腳,因為噶禮乃是皇親國戚,和康熙極為親密的封疆大臣,因此決定大事化小不予追究。而忽報證人陳天立自縊而死,形成死無對證的局面。這時康熙連下二道密令,一要欽差火速將案情上報,二要安徽巡撫梁世勛,暗查陳天立的死因。六天後,康熙收到五道密摺:其一是欽差的,說張伯行言過其實,應該罪責。其二是噶禮的,說要彈劾張伯行。其三是梁世勛的,說江南獄司皆為噶禮之親信,陳天立之死無從查起。其四是密探李煦的,說欽差有故略案情之疑,似欲輕放噶禮。其五是張伯行的,他措辭激昂力陳弊端,說若有誣告,願以死謝罪。康熙百感交集幾欲落淚,於是撤除二位欽差的職權,另派戶部尚書穆和倫,與工部尚書張廷樞,為新任欽差,繼續審案。新欽差審案仍在揚州進行,二個月後終於結案:主考官左必蕃,以慫恿貪污罪革職查辦,副主考官趙晉及閱卷官王曰俞問斬,行賄者程光奎與吳泌判處絞殺,總督噶禮無罪還以清白,巡撫張伯行以誣告罪革職論處。張伯行眼看正義不得伸張,又給康熙呈上奏摺:「科場舞弊,懲從犯而不懲主犯,難平人心,大清刑律無異名存實亡,卑職受罰事小,朝綱敗毀事大,請陛下三思」。康熙仰天長嘆:「荒唐啊!天理何在?你們官官相護不願伸張正義,就由自己我來吧!」於是他仔細看了多達四十大箱的案卷,並且親自提訊有關人等,一個月之後,他將全朝的文武官員,聚集在乾清宮的前面,大聲疾呼:「江南弊案審了二年,越審越荒唐,竟然顛倒黑白令忠良含寃,這是你們在我登基五十周年,送給朕的屈辱,朕把這份屈辱退給你們,另外找一份榮耀,還給自己」。隨之當場宣佈判決:「全部作弊人員一律處斬,總督噶禮先行革職,交刑部作最嚴厲的處罪,凡來說情者一律同罪,巡撫張伯行赤膽忠心不畏强勢,著予留任,朕擇期再行升賞」。

25-11)書香世家 同璧生輝

書香世家同璧生輝,在此是指一門之中,三代之內,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在科考中高中狀元,或榜眼,或探花者,兹誌列如下:

順治十六年徐元文高中狀元,十年後,他的哥哥徐乾學亦高中探花,又三年,他的弟弟徐秉義亦高中榜眼,這是「昆仲狀眼探」。

康熙十五年,彭定求高中狀元,五年後,他的弟弟彭寧求亦高中探花,五十年之後,他的孫子彭啟豐,在雍正五年亦高中狀元。這是「昆仲共狀探」,也是「一門三簪花」,更是史上唯一的「祖孫雙狀元」。

乾隆五十八年,潘世恩高中狀元,四十八年之後,他的孫子在咸豐二年,亦高中探花,這是「祖孫共狀探」。

乾隆十年,莊存與高中榜眼,九年之後,他的弟弟莊仁和亦高中狀元,這是「昆仲共狀眼」。

康熙九年,蔡啟僔高中狀元,十二年之後,他的侄子蔡升元亦高中狀元,這是「伯侄兩狀元」。有人讚曰:「君恩獨被臣家渥,十二年間兩狀元」。

咸豐六年,翁同龢高中狀元,七年之後,他的侄子翁子晴亦高中狀元,這是「叔侄兩狀元」。

康熙六年繆彤高中狀元,四十八年之後,他的兒子繆曰藻亦高中探花,這是「父子共狀探」。

道光二十七年,張之萬高中狀元,六年之後,他的第弟張之洞亦高中探花,這是「昆仲共狀探」。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6)百家姓揭弊文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五月二十六日,北京城城門外,約四百公尺的牆上,有人趁夜避開守衛,貼了一張告文,名曰:「百家姓揭弊文」。文末附上一百個,以百家姓之順序,附記數字的簽名。如趙一,錢二,孫三,李四--------直到一百。

揭弊文曰:「朝廷開科取士,本是網絡人才,非納賂營私之工具,而今之科考,竟成主考逢迎權貴之手段。單就此次科考而言,主考官李蟠及姜宸英者,惡行尤顯,彼等予中堂大人及京府大員之子弟為榜首。戶部侍郎王熙,賄銀三千使其子得中。國子監李天馥,賄銀二千使其孫得中。工部尚書何木柯,賄金百兩使其子得中。福建主考嚴敏秋,公器私用使其侄得中。大將軍年羹堯,以銀萬兩收買李蟠。河南巡撫賈之道,獻銀六千籠絡姜宸英,安徽巨賈孫獻,以銀五千買官得逞。山東人李咸,以銀八千買中舉人。凡此醜狀不勝枚舉,吾皇號稱英明,仍令牛鬼蛇神頻頻得逞,則信夫吾皇之英明是假,昏庸是真,吾等雖敢揭弊,但為恐連坐妻小,故不敢示以真名。兹以百家之姓,附以數字,其一至一百者,非指百人而已,誠代表千千萬萬吞不下這口氣之百姓。亟盼吾皇一揮上方寶劍嚴懲不法,則大清幸甚,百姓沾光」。

此文一出,京城官員一片嘩然,有主張以散佈謠言撤查究辦者,有主張因辱及聖上,應查明抄家滅族者,亦有以玩笑視之,認為貼官文告誡即可者。然而康熙卻不在「揭文」上費功夫,反而在此次中舉的「舉人」動腦筋,於是親自命題,下令中舉的三十七人一律重考,並且由他本人和皇子,負責監考及閱卷,成績佳者,仍算上榜,反之則予以罷黜,結果留在榜上僅有九人,被罷黜者諭令永生不得再參與科考,而一干貪官亦送交刑部議處。

25-7)糊塗朱元璋  笑話南北榜

宋太祖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上午十時,秦淮河北岸,貢院大門的左側,貼出了黄榜,上面寫著五十二名新科進士的姓名。圍觀在旁的舉子們,一陣寂靜之後,突然群情嘩然:「怪啦!竟有這等事!上榜的全是南方人,北方人一個也無,作弊!作弊!抗議呀!」喧閙之中又有人說了:「當然是作弊,主考官劉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不都是南方人嗎?故意打壓咱北方人啊」。這時抗議的學子,開始用泥團丟擲皇榜,隨之結隊包圍禮部。朱元璋據報後,立即召見劉三吾,劉三吾說:「北方人無一上榜,此不足怪也!北方在元朝時代,民不聊生,文化素質低落,今南北同考,優劣立見亦屬正常」。朱元璋曰:「卿言極是,然北人久受壓抑恐難安民心,可否擇其優者聊補榜尾?」劉三吾曰:「考制乃陛下所訂,如此作法,無異自毀尊格,臣不敢苟同」。朱元璋受此頂撞不由怒火中燒,立即拂袖而去。是夜突然著令刑部,嚴查劉三吾等人有否弊端?刑部揣摸上意急欲邀功,於是廣興羅織百人株連,嚴刑逼供之下,竟有了劉三吾等人貪弊的證詞。朱元璋證詞是憑,大筆一揮:「劉三吾,白信蹈,以及同科試官二十三人,一律凌遲處死,而劉三吾年事已高,改判流刑充軍,所選之貢士全部罷黜,榜首陳郊以行賄罪問斬」。同年五月下旬,朱元璋親自重新閱卷,欽點了六十一名貢士,前三名分別為,河北韓克忠,山東任伯安與李叔原,南方舉子則全軍覆沒。

25-8)明代劉瑾敢下單訂貨  唐代杜牧靠關說上榜

明朝正德三年,劉瑾驕縱不法權傾天下,在一次科考會試中,他拿了一份五十人的名單,直接强迫主考官必須照單錄取,主考官以名額有限不肯答應,劉瑾即勸請皇帝再增加五十個名額,因此這次會試,中進士的多達三百四十九人,劉瑾名單上五十人全部上榜。

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殿試在東都洛陽舉行,皇上諭令禮部侍郎崔郾為主考官,考試之前,當崔郾由長安啟程前往洛陽之時,公卿百官列路餞送,所謂:「冠蓋之盛罕有加也」。當時名重士林的太學博士吳武陵,亦在送行之列,並且當場朗讀了杜牧的名著:<阿房宮賦>。吳武陵公然說:「這文章寫得太好了,請侍郎以第一名錄取杜牧吧」。崔郾曰:「不行!第一名已經有人啦」。吳武陵又說:「那麼第二名呢?」。崔郾曰:「抱歉!其實四名之內都早已定案了」。吳武陵勃然大怒說道:「好個未考先定的侍郎,那就給第五名好嗎?否則就如同阿房宮賦所言,全部玉石俱焚,誰也別想上榜!」崔郾連忙欠身曰:「博士息怒!就照您的意思,給他第五名吧!但請別嚷嚷,令天下皆知呀」。這就是當時科場的弊端,即便才華洋溢的杜牧,仍然以此不當之手段,勉強取得進士第五名的經過。

jojon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