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四日星期二(第五天)
天陰無雨。我黎明即起漫步在酒店後側的公園,公園內畫亭二座潔緻清幽,古樹多株勢可參天,小河蜿蜒流水潺潺,野生雀鳥啁啾跳躍,當季時花爭相綻放,綠草如茵修剪得平平整整。在小河的石橋上,看到的就是江南春深的美景。另有噴池三座,雖未噴水亦有雅意,池中羅列著白色的藝術彫像,則深具古雅典之風韻。
我繞過公園逡巡在酒店左側的幽徑,發現一個大拉圾箱,上面掛著一面「禁倒泔腳」的警牌。泔腳?什麼東東呀!趁早餐時刻向導遊請教,方知泔腳是蘇州方言,就是廚餘的意思,導遊還說,泔腳一語在蘇州被塵封了許久,近年來才隨著生活水準提昇重登檯面。
今天我們的首站是「蘇州博物館」。這是前述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八十歲封筆前最後鉅作,他結合了現代與傳統的工事美學,正門一處山水造景就先聲奪人,其中以九大塊材質各異,形色有別的巨石,陳列而成的「山」群,小倪說係採自中國九大名山之石頭,至於「水」嘛,哦!就是水啦,絕對不可能引自中國八大河流之水,自然是飼養金鯉浮植蓮花以壯水色。
至於館內的展品既稱博物,則無所不展,只是博而不精大多平凡無奇,這應該是為了配合中國的政策,特意安排的行程,要我們由館的造型,聯想到館的設計者。
想那原藉蘇州的貝聿銘,當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他的事業在台灣大放異采,在全界亦頗俱聲望,至垂暮之年,或見時勢丕變,或思落葉歸根,乃背離台灣返回蘇州定居,對中國政府而言,不啻為一項回歸祖國最有力的宣傳。
出了博物館,來到附近的忠王府遺跡,這是太平天國時期忠王李秀成在蘇州的行館,忠王高大的塑像,面色白晰神情和悅,看不到當時兵入蘇州時的霸氣,所陳列的物具器皿非常簡樸,也沒有當時勝利者喧赫的排場。
接著大伙來到蘇州第一絲綢廠,聽罷桑蠶的歷史,看畢蠶絲的處理,小倪開始口沫橫飛,信誓旦旦地作產品的推荐,然而不知何故,團員們奢於爽口的茶葉,卻吝於暖身的絲被,全團只有一人捧場,使得小倪百思不解而顏面無光。
中午大伙經歷了所謂「蘇州評彈宴」,聽來好有古雅韻味的評彈宴,原來只是飯席上,歌者索費接受點歌之行當,雖然歌藝不精彈奏平平,總算讓大伙領略了一份想像中的蘇州風味。晚飯嚐到道地的秦淮小吃,十幾道小點酸甜香辣各有風味,而飯館就在秦淮河畔,大伙趁飯後不免要探訪一番,結果發現實景,與「秦淮河畔」這首歌的內容相差甚遠,倒是在河畔的公園內,有著柳敬亭作說書狀的雕塑人像,不由令我勾起「桃花扇」一書的精采片斷。